五代末年,天下局势依然动荡不安,诸侯割据一方,战火连天。尽管如此,雄踞中原的后周政权却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上海股票配资平台,成为唯一能够统一全国的力量。在周世宗柴荣的治下,后周的社会逐渐安定,国家的国力也逐步增强。因此,后周在稳定内政的基础上,开始了不断扩张的步伐,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。
从955年开始,周世宗发起了西伐后蜀的战争。次年,又发动了南征南唐,接着在956年攻占了南唐的江北州郡。到了958年,周世宗的军队再次北上,目标直指燕云十六州,接连攻下了莫州、瀛洲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。然而,就在这一片胜利的光景中,周世宗正值壮年,却因病去世,未能完成统一大业,未能亲手实现北伐幽州的雄图,留下了未竟的遗憾。
周世宗英勇未逢凶年,遗憾地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,继位的是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,即后来的周恭帝。由于周恭帝年幼,不谙世事,后周的政权面临了“主少国疑”的局面,国家的动荡不安显而易见。正是在这种局面下,周世宗的心腹大臣赵匡胤看准了历史的机遇。公元960年,赵匡胤通过“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”一出精心设计的政治剧,顺利登上了帝位,改国号为“宋”。
展开剩余69%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,实际上是在后周的基础上起步的,他继承了后周政权的政治和经济遗产。然而,后周政权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未竟任务,也成为了赵匡胤肩上的沉重负担。至此,神州大地的割据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变,局势依旧动荡不安。赵匡胤也意识到,他的统一大业任重而道远,而他所采取的政策也因此随形势变化而发生了转折。
对于北方的统一,赵匡胤并未急于行动。正如前述,周世宗在去世前,曾与赵匡胤共同讨论过统一的战略,双方一致同意“威慑南方,练兵北伐”的基本方针。然而,赵匡胤继位后对周围局势进行了重新评估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意识到“经略北方”存在着不少潜在的风险。
首先,北汉虽然在整体军力上不及宋朝强大,但他们的士兵勇猛善战,单兵作战能力远胜于宋军,而更为棘手的是北汉背后有契丹的支持,贸然出兵北汉,无疑是增加了胜算不高的风险。其次,从政治层面来看,宋朝刚刚建立,内部政权稳定性不足,前期已经发生了几起叛乱事件。再加上军事实力的缺乏,宋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北伐。第三,假如北汉被攻占,宋朝依然面临契丹和西夏的两面夹击,这无疑是一个高风险的战略。因此,赵匡胤不得不放弃了“经略北方”的战略,转而采取了防御性更强的政策,在北方的军事据点上加强防守,以保持边疆的安定。
在放弃北伐之后,赵匡胤及时调整战略,采取了“先南后北”的计划。这个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先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,为日后北伐积累足够的资源和力量。赵匡胤选择南下,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:首先,南方的经济相对较为发达,商贸繁荣,拿下南方有助于为后期北伐提供经济支持;其次,南方的割据政权多而散,军事力量普遍较弱,内部常有纷争,这为宋朝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赵匡胤在南方的统一过程中,秉持着“先易后难”的原则,优先攻占那些力量较弱的地方。比如荆南和湖南两地,地域狭小,兵力单薄,赵匡胤通过与内部叛乱势力联合,成功平定了这两个地方。随后,他便将目标对准了蜀地、吴越以及闽南等地,顺利消灭南方割据政权。到了975年,南唐灭亡,南方的割据政权基本被消灭,宋朝基本完成了南方统一的大业。
然而,赵匡胤并未等到北伐的时机,他于公元976年突然去世,带着未能完成北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。事实上,赵匡胤可能永远未曾想到,宋朝在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始终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,这一遗憾也成为宋朝历史上无法抹去的痛点。而燕云十六州的丧失,也成为宋朝屈身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下的重要原因之一,影响深远,影响着宋朝的未来格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公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